全站转让,微信40930845,先到先得

加载中...

☏转让洽谈微信40930845

商家入驻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赢在直销网 > 行业动态 > 中医“治未病”理论大全
想了解更多直销资讯,尽在赢在直销网
文章详情页广告

中医“治未病”理论大全

发布时间:2013-11-12

中医“治未病”理论大全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该书被历代尊为“医家之宗”,分《素问》和《灵枢》两部。该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这样的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的“治”,有调养、调摄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机体,“治未病”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当今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一、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他提出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的观点,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体现出扁鹊“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的脏腑。《难经》据传是扁鹊所作,其中有“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二、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史称“医圣”,对“治未病”有着独到的研究。据《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一天,仲景与侍中王仲宣相遇。仲景说他已患病了,到了40岁的时候眉毛要脱落,然后过半年就会死去,并且告诉他服五石汤可免除。俗话说,“忠言逆耳”,王嫌仲景的话难听,就没有服药。后果如仲景所言,王仲宣到了40岁时先是眉落,继则死去。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张仲景诊察未病的造诣是很高深的。他发展了《黄帝内经》以来的相关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多侧面论述了“治未病”的原理、方法。

三、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并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因而被誉为外科学始祖,相传著有《中藏经》一书。其“治未病”思想与实践主要有:创五禽戏,强身健体。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也就是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气血流通,则身体健康而长寿。

四、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史称“药王”。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要求医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他还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性的直接关系,“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并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他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五、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他对“治未病”有许多高明的认识,如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长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六、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关于什么是“治未病”,他感受颇为深刻:“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他还指出:“履霜坚冰至,贵在谨于微,此诚医学之纲领,生命之枢机也。”可以说张景岳是一语中的,指出了“谨于微”就是“治未病”的关键所在。

七、《金匮要略》谓: “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未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指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八、清代名医叶天士对于“治未病”的既病防变研究颇深,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提法进一步阐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层涵义,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病势发展的思想。其预防传变主要体现在护阴保津上,这是由温热病的特性所决定的。

九、清代《世补斋医书》认为: “疾、病二字,世每连称。然今人之所谓病、于古但称为疾,必其疾之加甚,始谓之病,病可通言疾,疾不可遽言病。《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谓人于已疾之后,未病之先,即当早为之药。疾而不治,日以加甚,病甚而药,药已无及。未至于病,即宜药之,此则《内经》未病之旨,岂谓投药于无疾之人哉?”这一理论以“疾、病、疾病”古今词义异同理解“治未病”含义。

十、“治未病”新解:正常的人没病的时候,就关注并对医学健康养生事业尽到责任和义务,找好医生,得病时才不至于“有病乱投医。”医生平时就要致力潜心于学习掌握专业的治疗、保健、养生知识和技能,摒除一切后顾之忧,临床治疗时才能胸有成竹,手到病除。

上一篇:十四经脉阻塞以后的表现 下一篇:清理宿便 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