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转让,微信40930845联系

加载中...

☏转让洽谈微信40930845

商家入驻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赢在直销网 > 行业动态 > 《身心健康》(五)
想了解更多直销资讯,尽在赢在直销网
文章详情页广告

《身心健康》(五)

发布时间:2012-08-24

导语:  这个世间医生有两种,一种是医人家的身体,一种是医人家的思想观念,而老师跟为人父母就是医孩子的思想观念。


第二种  医生---医人家的思想观念

     读经(经典文化)

         ——教育智慧学、经济学

 

              教育孩子是很简单的事,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要后天有天才般的教育--------儿童读经

 

一、什么是经典文化   


经典文化就是历久弥坚而不退色的文化。

经典文化就是最有价值的书,是那些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揭示人性本源,深具智慧和哲理,体现中西文化精神的作品。

经典文化是圣人的智慧 ,心灵的故乡,在红尘滚滚的岁月中,不知多少帝王将相,圣贤君子,曾经留下可贵的生活经验,足以教导我们,洞悉宇宙人生之真相,了解待人处事之哲学。

 

二、读经教育智慧学:


1、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


真正的阅读,即经典阅读。这样的阅读,是寻找、发现、塑造人的本性,是对人自身本性和文化灵魂的坚守。


因而,读史,读诗,读文,阅读之三昧,都在读人,读经典,读圣贤,都只为寻求和走向自我。


阅读经典的审美愉悦和自由感受却可以引导我们更好地达成并超越那些功利目标。


在令人愉悦的审美体验和哲理感悟中,我们不仅可以更博学,而且更善良;不仅更富有,而且更高贵;不仅更聪明 ,而且更智慧。


那时,即使是在这个充满缺憾的大地上,即使是在“如朝露”的短暂有限的个体人生中,你也可以“诗意栖居”,实现人的自由本质。

 

三、读经教育经济学:


(一)、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二)、开发右脑(天才脑)。

 

综观人类五千年图书,基础、专业领域除外,真正值得阅读的,不会超过一百本。其中,中华经典当占四分之一强。

 

(一)、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


古圣先贤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源。经典的书籍让人睿智,聪明和睿智是两个层面,聪明注意在点,智慧则看到面,眼界更悠远,心境也更为开阔。人文方面的知识,一定要趁儿童记忆力强的黄金时间,,把人类最优秀的成果,深深地装到孩子们的脑子里。”


只有读经典,我们才能在信息时代辨别良莠,才能有效清除现代“毒草”的危害,才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不被任何纷乱现象迷惑。


(二)、开发右脑(天才脑)。


说汉语比英语多用右脑(天才脑).


人脑中有2千亿个脑细胞、可储存1千亿条讯息,思想每小时游走三百多里、拥有超过1百兆的交错线路、平均每24小时产生4千种思想,是世界上最精密、最灵敏的器官。研究发现,脑中蕴藏无数待开发的资源,而一般人对脑力的运用不到5%,剩余待开发。

可以说几乎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有成为天才的先天条件,因为我们在3岁以前活跃的主要是右脑,然而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对左脑使用得越来越多,而右脑却使用得越来越少,再加上左脑式的应试教育使右脑功能长期被压抑并逐渐进入沉睡状态,因而右脑所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超高速记忆能力和灵感等这些成为天才的能力就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所以学校应试教育培养的几乎都是使用左脑的普通人,要想培养真正的精英人才甚至天才,就得要把拥有巨大潜能而又处于沉睡状态的右脑开发和利用起来!


右脑是祖先脑,储存了人类500万年在进化中所积累的智慧,赋予人以直觉、灵感、顿悟、创意等,其信息量为左脑的十万、百万乃至千万倍以上,是人的思维的“基础软件”。   


中评社香港12月20日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对中国人如何感知汉语声调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在声音进入耳朵后约200毫秒的早期认知阶段,汉语声调主要靠大脑的右半球来分析处理,就像处理音乐一样。研究同时提示,说汉语的中国人比说英语的西方人更频繁地使用右脑,更应重视开发右脑的潜能。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12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因为说汉语比英语多用右脑,所以我带孩子们读最有价值的经典文化---《论语》。

 

 

 

四、 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


(一)、以开发人性为目的。

(二)、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
(三)、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


       1、教育的时机:0--13岁黄金时间。


       2、教育的内容:四书五经。


       3、教育的方法:小朋友,跟我读。
    

     五、读经教育的四个标准:


      1、及早读经。


      2、老实读经。


      3、大量读经。


      4、快乐读经。


   

     六、读经教育的五个特质:


     1、理论的深刻性。


     2、内容的扩展性。


     3、操作的简易性。


     4、例证的广大性。


     5、教育的笼罩性。

 

     读经教育创始人王财贵教授曾说:“当今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于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于“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


    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因此,吾人当注目于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我们读经,是以背诵为始,以助长一切学习。我们读经,是以本国为本位,消化一切文化系统。这种“以一元开多元”的动态的“全盘”,非“多元文化”主张者只是机械的分析的静态的多元的“拼盘”。生命本是动态的,文化是有生命的,须以动态心灵体贴之,非静态思想所能理会也。

     “万能“一观念,若直接地看,死煞地看,读经中当然不“包含”其他科目的学习,尤其是数理英语体育等,所以读经不可以说是万能的。但若间接而圆融地看,则因为读经提升了学习的智能,便可以轻便地学习其他所有的科目,可以


    说读经“含蕴”了所有科目,则读经是万能的。

 

       经典有很多,一时读不完,但是有经典中的经典,从经典中的经典开始!中国经典中的经典就是《论语》。

      

      经典文化( 一)-----《论语》

 

       199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宣布“人类要再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40年前,再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弟子的言论、行为总集。


“《论语》半部治天下”, 作为一个纯正的中国人,不同的人读她,会获得不同的感受。政治家能够读出治国安邦之道,哲学家能够读出自然人生的天命之观,教育家能够读出博大深邃的教育理念,伦理学家能够读出生机勃勃的道德情操,仁君者能够读出温文尔雅的人文关怀。


而我只是个小小的教育者、一位关爱孩子成长的妈妈的角色读《论语》,我没有能力读出“庐山真面目”,但我自信能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鲜活的孔子。他超越时空,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班杂的当今生活的屏幕上。他阅历丰富,“少而贱”,“多鄙事”,中务政,游列国,“老而安”,乐教育。

 

        全民读经,论语一百

 

     尊重经典最好的表现就是学习经典,而学习经典最方便最简单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经典。“诵读”的学习,跟一般学问的学习是不一样的,诵读就是反复地读,读到熟,读到烂,所以我们就提出“论语一百”的观念。


     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论语》,不算个中国的读书人。

     “论语一百”读法:


     拿一本论语来,不管你懂不懂,从头到尾,把整本论语原文读完。


    论语只不过12700多字。按说话的速度,一分钟可读200个字,这样,60分钟,也就是一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遍,就在书的后面划一个“一”的记号。但是一遍不够,需要再读,有空就读,每次读到哪里算那裏,下次再接著继续下去。读完第二遍再划一个记号,读完五遍就划下了一个“正”字,如果谁能够在六个月之内划下二十个“正”字,也就是读完论语100遍,那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


什么不一样?第一,语文能力就不一样。第二,智慧的薰陶就不一样。到底怎么不一样法?这如人饮水,是冷是暖,没有人能告诉你,但是可以想像的是:必定不一样。而且同样的文章读一百遍,所谓耳熟能详,大概就可以背诵,而能背诵,就有辞熟义透的效应。


     能熟透一部论语,终身受用不尽。    

    经典文化(二)----《弟子规》

 

导语:


    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人根本就没有道德,每天都是在争、抢、贪、并且都是在想尽办法去达成自己心中的理想或者是目标、有多少家长们真正的为孩子的教育而用心的思考过,孩子的将来将会如何?孩子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以后到了社会是一个有用的人呢?还是为社会添乱的人呢?我们做父母亲的每天又做得如何?每天除了忙碌的工作之外,就是应酬各种酒席,为自己能升官发财的道道,每天琢磨!或者是通过关系能为自己的口袋多捞些票票,我们自己不修德性,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能保证我们的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案例:


有一个初三的孩子亲自煮饭给他父亲吃,结果他父亲吃完之后就死了,倒在地上抽搐就死了。过了没多久的时间,他的母亲同样的,吃完饭之后也死了。结果当他在祭拜他的父母的时候, 一祭拜完,马上不耐烦的就把这些祭拜的食物倒到水沟里面去。他的婶婶看到这一幕,心里一惊,这个孩子对父母一点恭敬心都没有。突然这个孩子又走过来问他的婶婶,他说:“婶婶,我爸爸跟妈妈是不是有买保险?”这句话一出来,他婶婶突然觉得全身起鸡皮疙瘩,不对劲,马上报警调查,调查结果才发现,都是他亲手下毒,是四川的一个十三岁的孩子。


调查完之后,知道孩子为什么杀父母吗?保险费才一万多块,动机更是让我们吓死了,动机是为了买一台手机。我们听到这种故事,觉得这是真正末日到了。一个孩子居然为了要买一个手机,把最亲的父母都杀了,他的心中已经没有恩义,没有道义了,只有欲望。


我们回过头来来思考一下,孩子对物质有这么强烈的欲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小教孩子欲望。


很多人都不知道孩子思想观念错误的根源在哪?每天只是在那边看那个结果而已,每天在那里干着急,干烦恼。所以一定要把那个种下去错误的种子拿掉,然后种对的种子下去,再过个两年、三年,对的种子就发芽,就结果了。所以教育孩子急不来,要用理智去把原因找出来。


《太上感应》上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事情暴露出来了、发生了还不以为然、还在抱怨、还在错怪孩子、真的是一念之间,孩子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每位为人父母的手里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里,我们开悟了,我们明白了,我们了解了,我们体验了,就要自己先落实,而后规划好孩子的路子,从我做起,一同带上孩子,我们自己和的面,自己擀的皮,自己包的馅,自己还在不明之中,还一直的往外求,想来真是可笑,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没有智慧,我们就充当了一个无形的杀手,孩子的将来将会是一片渺茫,我们也会自食其果的。

      谁都知道要成才先成人,可谁在进行成人的教育工程呢?虽有中小学生守则规范孩子,可为什么无法达到我们老师、家长要的结果呢?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从来没有一堂“孝文化”的课程,能怨孩子们吗?试想:当代的教育体制追求的是什么?学校教育追求的是什么?课堂教学追求的又是什么?也许我们该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当代教育该走向何方?西方文化成为时髦,看,课外英语兴趣班,有如雨后春笋,不惜花巨资打造品牌,它们你追我赶,争抢学生,只要有外教老师的学校,学费更是昂贵,孩子们拼命学西方文化,个个拥有?桓鲇⑽拿郑晌鞣轿幕偶赴倌暄剑《泄盖甑奈幕丛缫讯В≌饩烤刮耸裁矗?


  作为当老师的我,曾经在面对自己孩子处于叛逆期,教育出现问题的时候,对于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我也是那样的无奈、无助,我只能选择放下,选择等待,同时等待自己成长。

  2003年 ,一位好朋友徐林茜老师曾经给我一张王财贵教授《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演讲的碟,有福分让我了解了传统文化,可我没有坚持,应该说是,没有开悟,直到去年我去广东学习了五天四晚的《弟子规》,才真正开悟。


     我重新拾起《论语》进行自我教育,成功的用《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五部分内容编写的《弟子规》来规范自己和孩子们,由此我找到了教育的方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孩子呢?有规所循,不再浮躁,不再抱怨,例行孝道,知道感恩,学习自觉,一家人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其乐融融。


  其实我们希望社会更好,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相关怀,应该从哪里下手?绝对不是去要求别人先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是结果,因要从我们自己主动尊重别人、主动关怀别人开始做起,相信整个人与人之间关怀尊重的风气就会很快的形成,很快的变化起来。


    感恩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典,当今有多少世人还在迷茫之中徘徊,不知所措、感恩当今的大德的传承,感恩各位辛勤付出的老师,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做人真的是要先修?米约旱恼饪?“心”,一切唯心造。心定了智慧才有机会发挥。


  现在人很喜欢看书,尤其很多人喜欢研究心理学,拿着心理学的理论来教育他的孩子。有些人一开始先接触苏联的理论,就拿苏联的来教育孩子;改天又有人告诉他,意大利的不错,他又用意大利的来试看看;又有一天说欧洲的不错,他又去拿欧洲的教育理论来教育孩子,请问他的孩子变成什么?很多人说变成实验品。很多心理理论都是用什么来做实验?拿动物,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孩子就像小白老鼠一样,供人家做实验。很可能实验到最后,错了,重新再来,可不可能?不可能。


  我就是学《教育心理学》专业的,在培养孩子的路上,我是那样的无助,医治不好孩子的心灵,所以人要下抉择要很理智。

  到底什么样的思想观念才能让一个孩子一生幸福美满,成为一个如法的好人,这个我们要去思考。

 

 

 我常常会接触一些家长说:“我儿子又自私,脾气又大”。我说:“你孩子现在很自私是结果,原因出在哪?你孩子现在脾气很大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没有礼貌是结果,原因出在哪?孩子不孝、懒惰是结果,原因出在哪?”我们知道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很自我,这是一个中心问题。一个孩子很自私的时候,他处处会无礼,会傲慢,只要我要的东西就不给你。会懒惰,会不孝,那他想都想自己,怎么会想父母!所以根源还在这个,“人生的根本态度是自私,还是替人着想”。


      让我们回到孩子的小时候,孩子一、两岁的时候,刚好跟爷爷、奶奶一起吃饭,请问我们第一口菜夹起来先夹给谁吃?有没有找到问题根源?


      “但力行,不学文”,你不学圣贤的文章,会“任己见”,会只随着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就“昧理真”,就做错了。所以菜一夹起来,“宝贝,妈妈特别替你炒的这盘菜,赶快多吃一点”。爷爷、奶奶都很疼孙子,不甘示弱,“乖孙子,这两盘菜也很好吃”,都帮他夹满了。谁的菜都满满的?孩子的菜都夹得满满的。所有的家人都必须替谁服务?替孩子。所以什么产生了?小皇帝出来了,小公主也出来了。中国俗话讲“伴君如伴虎”,侍奉皇帝就像侍奉老虎一样,随时怕它吼叫起来,所以小皇帝的脾气特别不好。现在十个孩子几个脾气不好?七、八个都跑不掉。所以有没有找到原因?


     当你这一口菜是夹给自己的父母吃,孩子一看到你的孝行,一个人好善好德的心是天性,所以他一看到你这么孝顺父母,孩子打从心里生欢喜。

       因为孩子们看到父母在孝敬自己的爷爷、奶奶,内心会很欢喜。所以当他们的身高,当他们的力气,有能力买水果的时候,拿出来就先给爷爷、奶奶。他们拿过去的时候,爷爷、奶奶非常欢喜,摸摸他们的头,他们也很满意,这个叫大家都欢喜。所以以孝治家绝对会让家庭和睦、和乐。


        当我们从根源上找到,当我们从小教孩子孝顺长者,对长者有礼敬的态度,时时刻刻为长者着想,他就不会自私,他也不会贪心。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样,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模仿着大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是父母不折不扣地复制品,每时每刻复制着父母的形象,孩子也是父母的影子,随时随刻都会把父母的形象、品质、习惯倒影下来。可能在平时大家在不经意间,都不太注意自己的一些小的言行和举动,认为那都是芝麻在点事不值得一提。


如果当有一天在孩子身上发现了这些不良的言行时,我想大多数的父母都会严厉的批评孩子,说孩子不学好。可是大人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缺点都是从何而来。我们一直以来总让孩子来学习、颂扬弟子规的精神,可是最该学习的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正所谓身教重于言传,身不正怎叫孩子正?教为“上所施,下所效”、育为“养子使作善也”,人生第一大事就是把孩子教育好。

 

      《大学》里面有一句话,“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你事情的先后顺序做错了,你为人子之道就错了,你为人父母之道也错了,所以夹菜夹错了,孩子的孝道建不起来,所以先后顺序特别重要。而人懂得先后顺序、轻重缓急是有智能才行,所以要学。

 我三个女儿学完《弟子规》后,她们的收获不相同,大女儿11岁,读六年级了,她仅仅在我面前行鞠躬礼问候长辈,因为我力行了,而4岁多的双胞胎,就不一样了,她们能对任何长辈、老师都能行90度鞠躬礼,问候长辈,我常常能听到别人称赞我们孩子家教好。


 是的,我相信我双胞胎女儿会一直鞠躬问候的,相信她们的人生会不一样,


 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等错误出现了再去补救,那样只是治标不治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应该让家长们视为警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只是对当代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个好的精神我们要把他传承下来。家长学会了就应该教导孩子,把这种好的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上一篇:《身心健康》(六) 下一篇:《身心健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