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转让,微信40930845,先到先得

加载中...

☏转让洽谈微信40930845

商家入驻 在线咨询
当前位置: 赢在直销网 > 行业动态 > 识破四大传销骗局 守住血汗钱!
想了解更多直销资讯,尽在赢在直销网
文章详情页广告

识破四大传销骗局 守住血汗钱!

发布时间:2016-08-03

  目前市面上各类资金盘传销及网络传销泛滥成灾,据悉,该类传销组织会在短期内圈钱关网跑路,需要大家提高警惕,守住血汗钱!



  总结起来,我国P2P网贷行业呈现出一些与国外明显不同的特点:

  1、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众多,地域分布广泛;

  2、市场交易规模巨大,远超其他国家更为成熟的P2P网贷市场;

  3、平台创始人大多在经营平台以前从事各种非正规金融业务或经营实体企业;

  4、大量平台成为模仿银行业务的信用中介或存在自融现象;

  5、互联网或金融科技多数平台业务更多依靠传统非正规金融的线下模式,并且由于客户质量低以及征信信息缺乏,P2P网贷成了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正是这些所谓的“中国特色”,使我们的网贷平台运营存在着很多风险,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三种:

  一是流动性风险。

  简单说,流动性风险容易导致资金链断裂,平台自融出现问题,资金周转失灵。实质就是P2P网络借贷平台没有办法及时以合理价位获得充足资金支付到期债务。

  二是借款违约风险。

  其中尤其需考虑的是P2P网络借贷问题平台的出现,将会导致一些融资项目出现违约。大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合理的计量模型,则有助于确定P2P网络借贷平台上的借款违约风险溢价,从而促进P2P网络借贷平台健康发展。

  三是操作风险。

  由于平台数据获取主要是基于业务的交易数据,形成维度单一,再加上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刷信用”、“改评价”等行为,使得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风险控制在操作中存在风险“有偏”隐患;

  这三种风险更多是由于平台建设不完善导致,不过真正爆发问题的平台则更多集中于诈骗模式的平台,骗局往往有这么几种模式:

  一是简单自融模式,大多采取高息、拆标的手法,利用投资者的逐利心理进行融资。

  二是多平台自融自担保模式。

  三是短期诈骗,多利用投资者赚快钱的心理。

  四是“庞氏”骗局。

  具体是怎么是操作的呢?跟大家说下面这几个典型骗局,就明白了!

  骗局一:高额年化收益做诱饵

  由于目前民间投资渠道狭窄,银行利息又很低,很多P2P网贷往往以高额年化收益为诱饵,令投资者心动不已。

  “目前P2P平台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15%,也有P2P平台给出20%,甚至是30%的年化收益率。” 郑峰谈到行行贷南昌分公司给出的年化收益率,根据投资期限不同,基本在8%至14%。

  这是很多伪P2P网贷平台惯用伎俩,很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投资人容易被高额年化收益所诱惑,忽略了年化利率越高,违约可能性越大。

  骗局二:前期准时付利息或红利

  目前众多的P2P网贷平台普遍都存在提现困难,借款逾期的现象。与此对应的是,银率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7月全国累计新增P2P问题平台62家。而新增问题平台中,失联36家、跑路3家,二者合计占比高达62.9%。而提现困难、终止运营的平台分别为19家、4家。

  很多失联的P2P网贷平台老板,一开始为取得投资者的信任,会按照协议准时付利息或红利给投资者,比如P2P平台行行贷在老板跑路前,也按时支付利息给投资者。

  “平台用这种‘小甜头’的方式,让投资者们放松心理戒备,从而对投资者实现放长线钓大鱼。”郑峰指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投资者吃下受骗“定心丸”。

  骗局三:发布虚假投资项目“秒标”

  所谓P2P网贷平台,一般是网贷公司提供平台,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你有钱,他要钱,我搭个台来撮合”,这就是对P2P网贷平台最通俗的描述。

  按理P2P网贷平台的收益,应该来自“撮合”的佣金,但是现在一些P2P网贷平台的收益不在于此,而是虚构一些热门标的(投资项目),一上线就被“秒抢”,行业话叫“秒标”,忽悠很多投资者进行投资,然后骗取投资人资金,用于自己融资与敛财,进行经营其他项目。

  “秒标”都是跑路平台自编自导的骗术,以“秒标”的火热和紧迫性给投资者造成项目很有投资价值、收益高、客户多的错觉。

  “其实很多都是平台自己造的假标,或者是自己发标自己投,这是一种骗术。”,跑路平台为招揽人气,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故意发放众多短期项目“秒标”,制造假象骗取更多的投资者上当受骗。

  骗局四:拆东补西制造赚钱假象

  庞氏骗局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郑峰介绍,收益并不是通过公司的业务来赚钱,而是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e租宝”就是这种玩法,而此次出事的行行贷,其董事长跑路也有此类迹象,主要是由于温州与台州兑付很凶,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种手法,通常是在短时间内,投资者能获得回报,但随着更多人加入,资金流入不足,最下线的投资者便会蒙受金钱损失。”这样的网贷平台幕后老板,把钱用在了别处,比如还银行的欠债,投资股票,满足自己的生活消费等,承诺给投资者的利益都是用后来投资者的钱去返还前期投资者的利息和本金,拆东墙补西墙,一旦资金链断了,最后只能跑路。

  中国的金融行业貌似一直走不出一个怪圈,那就是玩着玩着就主动或被动地玩成了借新还旧的旁氏游戏。

  轰轰烈烈地开了4000多家网贷平台,现在已经轰轰烈烈地倒掉了一半。倒掉的平台小部分是因为诈骗,大部分是因为资金池没玩好。

  为什么我们的金融行业总是每几年就来一次大崩盘呢?

  第一,  宏观上看,我们的金融行业还处在青春期之前

  大家知道,在美国有几十万家中小银行,而中国的银行数量目前也就一千多家。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法律、人才、监管等软性条件都不够成熟,金融从业者和金融消费者也处在初级水平。所以民间金融就经常进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第二,  机构目光短浅,为了眼前的虚假繁荣而恶性竞争

  理财市场是很容易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尤其是众多门外汉参与其中的时候。利率补贴,红包,加息券,各种羊毛一块上,搜索竞价火力全开,各种协会开会领奖,所有这些运营成本一路高涨,貌似一片红火,实际上都在大量亏钱,而最终亏的是谁的钱答案不言自明。

  第三,  金融基础设施的落后,让金融交易成本奇高

  这里的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司法环境,征信设施,监管体系。

  所谓好是司法体系就是违法必究,但现实情况是,N多涉嫌诈骗的平台老板并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其他进入者也就没有受到相应的警示,违法成本太低。

  相对于平台老板的违法成本低,还有一个就是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低,征信设施的不完善让开发优质债权资产变的很难,或者说识别优质资产需要摊销劣质资产的成本,让整体的交易成本高企,好人坏人都要承受高的融资成本。

  监管体系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总是隔三差五放出一些不真不假的消息,然后是市场各种解读,最后大部分不了了之。

  第四,  金融从业者的不成熟,利率给的再高也是垃圾资产

  说句得罪人的话,很多平台老板对金融的理解都不透彻就进入了这个行业,太多的门外汉冒险家进入的互联网金融行业。

  金融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是决定社会财富要进入哪些生产领域,而金融的具体工作是风险定价,金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风险定价,什么样的资产配资什么样的利率,通俗的说也就是风控。

  金融是一个高大上的行业,参与者水平不够,导致风险定价机制失灵,注定卖出的资产和其收益不能匹配,出资者遭受损失已经注定。

  第五,  金融消费者的不合格,钱多人傻速来

  这里的不合格主要是指对风险的认识不到位。

  一边是激进的民间企业家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另一边患有“理财饥渴症”的用户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方便操作的投资标的。

  这个投资标的利率竟然是银行存款的10倍以上,而且大多数平台承诺保本保息。简直就是一个百年不遇的投资机会。殊不知所有的“保本保息”都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出借风险没有了,但是平台风险更可怕,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是血本无归。

  这种“影子银行”的操作手法早已超出了借贷的范畴,风险不是由于刚兑而变小,反而是由于刚兑而变大,投资者却无法认清这个事实。

  第六,  资金池,都想玩但是都玩不起

  国内的平台除了拍拍贷、借贷宝、支付宝借条这几家能归为真正的网络借贷中介平台之外,其他平台几乎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影子银行”,而银行的本质就是“资金池”。

  资金池的特点就是外在表象无法判断内在的盈亏。“资金池”和“庞氏骗局”这两个概念的界限非常模糊。

  可以这样说,银行是合法的资金池,极端点,也可以说银行是合法的庞氏骗局,虽然现在银行业利润还非常高,但即使银行出现大量坏账也不会影响游戏的进行,因为总有人存款,呆坏帐大于利润也不影响体系的运转。

  没有强监管,资金池几乎100%会成为旁氏游戏,民间机构借助P2P的概念玩起的资金池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玩的不好的,已经暴雷、失联、清盘、甚至牢狱之灾,玩的好的,风投、评级、资金聚集、成为明日之星。但需要悲观的是,不要看排名靠前的平台风生水起,规模越大风险越大是金融的一个属性,将来大平台爆大雷基本也是可以预期的。

  可以这样说,国内大部分民间金融玩家,潜意识中玩金融就是玩资金池,先把钱忽悠进来,整个机器转动起来,有进有出,嫣然一个成功的大企业,至于运营成本,从池子里舀一瓢就够了,但是舀着舀着,发现池子里的水大部分被运营成本舀干了,哪一天资金端一收紧,立马嗝屁。

  第七,  金融创新,我们总是高估它

  互联网科技不仅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事实上所有事物的本质都是无法改变的。纵观金融危机的根源都是来自于给了太多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太多的贷款和向大量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吸收太多的资金。这恰恰就是所谓这一百年来金融创新一直在做的核心,绝大部分金融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挣脱监管。

  近10年以来,国内P2P产业的所谓创新,都和“金融脱媒”无关,本质上都是绕过了监管,圆了一把民间资本开银行的梦想,殊不知,开银行需要多高的水准,以及要冒多大的风险。总是保守的金融机构能活下来,也总是最保守的投资者最后能保证正收益。对于监管层的启示就是,一个新的金融业态出现之后,以保守的眼光进行观察,看清本质,归口监管之后再从国家层面鼓励发展也不迟。

  对于一种金融创新来说,不能因为包容创新就采取自由放任的监管态度;相反也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一棍子打死”,而是应该在更加良性的基础环境支撑和外部监管约束下,使其从“躁动、叛逆且偶尔有恶行的青少年”,转变为“成熟、理性、有益社会且自身可持续的中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