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直销网: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园区,汇集首都技术、人才、文化、政策优势。专为各品牌直销商家量身打造, 致力提供最全面、最美观、快速稳定的网络直销平台。已逐渐成为顾客和直销商家值得信赖的服务平台。欢迎直销商家立即入驻,把握先机,赢得直销未来。
“药”真能治好你的病吗
发布时间:2013-06-27
现代“病”只是病征,深层原因是身体失衡。
头痛、鼻敏感、高血压、失眠、胃痛、腹泻、便秘……这些都是现代人公认的“病”,一旦发生,许多人就会立即采取行动,力途一举消灭疾病。例如:头痛,就吃止痛药,切断神经传导,令病人不再有痛的感觉;鼻敏感,就吃抗敏感药;发烧就吃退烧药;咳嗽就饮止咳水。而对于那些已经病变的器官,则不惜“弃而远之”。例如:扁桃腺经常发炎,就把它割掉;出现子宫瘤,就将器官割除……
在很多人看来,似乎只要“吃对药,割对部位”,这些病就可以治好,身体就会没事了。但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病人感冒发烧,吃了退烧药很快就可以退烧,看起来及时见效,可是如果病人的体质没有根本改善,那么很容易就会再次发烧,甚至药性一过马上又会感到不适。结果,唯有不断吃药,加强药性;而多吃药只会令身体抵抗力更差,继而引发其它疾病;有病自然又要吃药,恶性循环由此而起。
试想,现今的许多疾病,如失眠、皮肤病、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是怎样医治的?几乎都是长期依靠药物来控制病情的,比如高血压,要靠吃降压药来调节血压;又如糖尿病,严重时必须依赖药物和打针来控制病情——这算不算是把病治好?
其实,现代人的所谓“病”都只是一种病征、一种讯号,只是在告诫我们:身体机件有些故障,有些不对劲,该注意一下。而现代医学仅是将症征简单地等同于病因,因此治疗的重点就是把病征消除,所以说到底,治的只是病征,并不是真正的“病”!
那么,真正什么是“病”?“病”又从何而来?
“病”使人感到不舒服和痛楚;
“病”令人的身体机能无法正常运作,或者运作有障碍;
“病”让人精神不振、疲倦、衰老,不能畅快地享受生活;
……
关于“病”的定义和发生原因,从古至今,人们有着种种解释,不一而足。《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是说,如果身体强健,病邪(即细菌病毒)便不能乘虚而入。而如果我们生病,即显示身体的正气不足,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平衡。
由此可见,医病真正的重点不在于消除病征,而在于帮助病人强壮身体,加强病人的抵抗力,让身体自行调节,取得平衡,足以抵抗疾病,那么种种病征自然便会消除。这在感觉上成效较慢,若身体现时多个部位出现问题,要令身体回复平衡更是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时两刻可以做到的,但这却是必需的,所谓固本才能治标。
当然,急者治其标,对一些急性疾病而言,例如急性肾炎、肺炎、盲肠炎等,最理想的是先吃药物将病性控制;或遇有外伤大量失血等情况,更是要马上入院止血、输血。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这些病征消失了就等于没事,必须明白的是,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患上急性疾病,真正的原因还是基于身体本质的虚弱,致使病菌偷袭成功,所以,若不从本质入手,彻底增强自身体质,恐怕迟早会再次出事,比如急性肾炎转为慢性肾炎。面对外伤出血,更是要注意病后调养,以免机体因此失衡,引发其它疾病。
《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是说明病未发生便应加注意。“上医治未病”是治病的最高境界,如果是万病缠身时才去治疗,有如临渴掘井,不但要承受很大痛苦,更甚的是可能没法医治。
有病治病属于较低层次,较高层次是将身体调理妥当,保养在一个最佳状态,不让身体有病,即使有病,自身的抵抗力亦能应付。这样才是治病之法、养生之道。
营养治病,千百年来屡试不爽。
说到“营养”,很多人都认为其为西方医学所独有。但事实上,“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营养”在古代又作“荣养”,日本人如今仍沿用“荣养”一词。“荣”有荣盛、繁荣之义;“营”有经营、营造之义;“养”有养护、补养之义。“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近百年来,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其中类似性质的学科“Nutriology”被译为“营养学”。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饮食营养学最早源于夏朝,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言:“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饮食对于人体而言,如同空气、阳光般重要,是人体的命脉,是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女人在怀孕时要补充营养,叫做“一人吃,两人补”,坐月子的时候更要进补;一般人病愈后要进补,平时也要进补。
人体的各个器官互相联结为一,互相影响,一个器官虚弱,往往影响到其它器官的功能。如果几个器官同时虚弱,问题会更加复杂,病征亦更多。而要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营养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几天不进食,就会手软脚软,没精打采;同样,身体各器官若不能及时得到所需营养,就会变得虚弱,无法正常运作,身体机能也会出现故障,又怎能不生病?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阐明“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不愈,且乃用药尔”。意思是最好用饮食来保健强身,到万不得已时才用药,原因是“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
的确,现代医学的问题之一,就是过于轻易用药,须知用药有如调兵打仗,打仗难免有所损伤,即使能将敌人杀退,但自身也不可能全胜而退。可以说若治病的重点是消除病征,为防病征再度出现,病者往往需要长期服药,而用药的剂量也越来越大,自然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事实上,人们常吃的许多食物都可以入药,如芡实、莲子、扁豆、山药等,多吃不但无害,还能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本草纲目》收集的药物有1892种,其中包括大量的食物,单是谷物、蔬菜、水果就有300多种,禽、兽、虫等也有400多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姜羊肉汤、猪蹄汤等,现代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
中国古典中早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将饮食营养与防病、治病两者密切联系起来,并以大量的实证清晰地阐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强调以“五味、五谷、五果养其病”。周朝因此设有“食疗”的官员,专门负责以食治病。
《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亦有明确的治则。隋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的《饮食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营养食疗的方法和方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近年来,营养食疗的成果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比如应用芹菜防治高血压病;应用燕麦防治高脂血症;应用红枣防治贫血症;应用木耳防治眼底动脉出血症;应用百合、马齿苋、苦瓜等防治细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现代营养学流行的“功能性食物”、“保健食物”、“营养食物”等,将营养食疗理论发展得更为完美,我们都应善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