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直销网: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园区,汇集首都技术、人才、文化、政策优势。专为各品牌直销商家量身打造, 致力提供最全面、最美观、快速稳定的网络直销平台。已逐渐成为顾客和直销商家值得信赖的服务平台。欢迎直销商家立即入驻,把握先机,赢得直销未来。
“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来株演讲 分享人生理念
发布时间:2014-09-25
百年树人—经典大师公益行”活动方邀请了世界级音乐家、慈善家彼得·巴菲特在我市进行了一场励志演讲演奏会。
彼得·巴菲特是谁?您猜得没错,他和“股神”巴菲特有关系,而且关系匪浅:他是“股神”的小儿子。作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彼得与株洲观众分享了什么样的励志经验?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他。
关于彼得
出版18张专辑,创立慈善基金会
写的书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
1951年,彼得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叫奥马哈的城市。
如今的彼得拥有多重身份:音乐家,先后创作出版了18张音乐专辑,两次问鼎美国电视界最高荣誉 “艾美奖”,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狼共舞》的 “火舞”配乐就出自他的手笔;慈善家,除了自己创立的慈善基金会外,还在世界各地宣扬慈善精神;作家,出版的《做你自己》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卖到了世界各地。
与株洲“缘分”
巴菲特父子都喜欢火车
彼得曾经梦想当火车工程师
得知株洲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时,彼得说,或许是因为父亲的爱好,他小时候也很喜欢火车,那时候还有过一个梦想,就是做一个火车工程师。位于美国奥马哈的老家,就有一个巨大的火车模型,父亲业余休息时,除了看报纸,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端详火车模型,然后思考一些问题。
昨天的演讲会上,老巴菲特的好友熊晓鸽也证实,自己去过巴菲特的老家,虽然彼得走上了音乐道路,很少接触火车模型了,更别说“火车工程师”的梦想了,但老巴菲特端详火车的习惯至今没有改变,而且有一笔投资就选择了火车领域。
“这是一种缘分啊,能在株洲做一场励志演讲。”彼得笑道。
分享经历
成长故事
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
曾要父亲买爆米花被拒绝
演讲演奏会上,彼得先是演奏了三首自创的名曲,然后与在座听众分享了他的人生经历与教育观点,以及父亲沃伦·巴菲特在他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曾经,彼得一直试图摆脱父亲的影响,因为许多人得知他是股神之子时,总会惊讶地说:“哦,你就是巴菲特的儿子,你为什么没有继承你父亲的事业,走进华尔街呢?”
1951年,彼得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一个叫奥马哈的城市。彼得说,自己的童年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里居住的房子也是很普通的房子,与邻居家一模一样,而且父亲一直没有搬离过老家。
读书时,父母为他们选择的都是公立学校,并没有像很多有钱人一样选择私立学校。“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这也许是父亲的教育观念吧,他希望孩子独立地做自己事情。”
在彼得的《做你自己》一书中有两个故事:父亲看到他能够在过马路时躲避来往的车辆了,便允许他独自去看望外祖父母;彼得也从未感觉自己是一个口含金钥匙出生的孩子,比如一次看电影,想吃爆米花,老巴菲特竟然拒绝了,理由是:“如果这次我买给你,下次就要买给所有人。”
人生转折
找到真正的爱好之后
主动从斯坦福大学退学
17岁那一年,因为父亲名望和父亲的老友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荐信,彼得顺利进入了名校斯坦福大学。不过,在这里,他还没有等到毕业,拿名校文凭,因为三年后,他主动退学了。
彼得说,退学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喜欢这学校,而是觉得自己热爱的是音乐。他说,在学校里,他一度选修过很多课程,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大学二年级时,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爱好——音乐。之后,他向父亲巴菲特说了自己退学从事音乐的决定。
彼得说,父亲一点也不惊讶。彼得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说:“我父母的目标非常清楚,他们希望我能找到自己钟爱的事业,并且用尽所有的心思和力量去追求。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生活。”
离开大学后,彼得获得了祖父的一笔捐赠,也就是凭借这9万美元,彼得购买了录音室设备。接着,彼得搬到了旧金山,在那里过着节俭的生活——很小的公寓,普通的汽车,唯一的奢侈品就是那套录音设备。彼得四处弹琴、作曲、试验电子音乐和加录技术。他还在《旧金山纪事报》上刊登分类广告,为找他录音的人提供服务,每天奔波于电视台、电台、录音棚等场合。
“生活很忙碌,也很艰苦,但很充实。”彼得说,比如一家电视台需要一段音乐,对方会直接说,“彼得,明天你必须把曲子送到我办公室来。”
家庭教育
父亲有个最大的特点
就是不会干涉子女们的选择
演奏会上,彼得一口气弹奏了三首曲子,《寻找心灵的家园》、《我的家乡》还有《新西部》,这些曲子有一个共同点,都与家有关。演奏完后,彼得与记者分享了对“家”的看法。
他说:“我从小就是个安静的孩子,家是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安静的地方。家庭也是一个孩子接触世界最初的地方,家庭环境对人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说到教育,本报记者和彼得聊起了一个话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将自己的小孩送到国外留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彼得说,这没有必要,因为中国有自己很好的文化底蕴,比如“忠孝”文化,这种文化氛围在美国是很淡的。父母送孩子到国外留学,希望子女有好的未来,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一些人并没有听过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这或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不同吧。
彼得介绍说:“在我们家,父亲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干涉子女们的选择。我也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告诉你要这样,你要那样……在中国的教育中,理念可能是,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给他灌输知识,如数学、语文、英语,然后怎么去做。但是,我与父亲对教育的观点很相似,就是孩子会慢慢对世界有自己的认知,他自己会提出,我想要这么做,应该那么做,而大人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他去做,去尝试。”
(单童女士对本文亦有帮助。感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对此次采访的支持)
“来到中国之后,我才听说‘富二代’这个词”
彼得·巴菲特建议:给孩子足够的钱去让他们实践梦想,但别多到让他们一事无成
昨日,演讲之后,彼得·巴菲特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彼时,他穿一身灰色条纹的西装,里面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衣,头发长而卷曲,看起来显得有点单薄。寒暄时,他说这是第一次来湖南,天气有点冷,不过株洲人的热情让他很激动,很舒服。
对话彼得
我们从小就懂得,没有什么东西是应得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你向父亲借过一次钱,而且被拒绝了,是真的吗?
彼得:没有。因为我知道他不会借,所以根本没有开过口。有一次,举办演奏会,和父亲商量过资金的问题,他说自己最多出资10%,其余90%都要自己筹齐。其实,最后所有的资金都是我自己筹来的。
记:当初你从名校退学,真的一点也不担心?一些人说,那是因为你有一个富爸爸,你怎么看?因为大部分人,每天要面对油盐酱醋茶。
彼得:真没有担心过。其实,从小我父母就非常积极地关注我们的学校生活,那是他们重视教育的一种方式。他们觉得,你自己喜欢做什么,而且又能做什么,那么你就去做吧。
当然,我也很感谢我有一个富爸爸,至少不用担心流浪街头。实际上,并不是开口要东西,父母就会给。比如,如果想要零花钱的话,必须要通过锄草、修剪树枝等劳动获取。而且,爸爸也不会多给一分钱。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概念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应得的。
做你自己,就算失败了也是快乐的
记:你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富二代”之一,你怎么看待“富二代”这个词,以及“富一代”怎么去教育“富二代”?
彼得:(笑)来到中国之后,我才听说“富二代”这个词语,原来自己也是一位“富二代”。我在书中也分享了自己的建议:给孩子足够多的钱去让他们实践梦想,但不足以多到让他们一事无成。
记:你一直有个理念是“做你自己”,这句话,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现实中,我们如何做好自己呢?你能给些建议吗?
彼得:我不喜欢给人家提建议,我只能说是与大家分享我的经历。的确,吃饭、房租等都需要开销,但我想说,如果选择了自己喜欢做的事,并且去努力,就算失败了,这个过程也是快乐的。
昨日下午,慕名来听彼得·巴菲特励志演讲、演奏会的有不少年轻人,80后或90后。他们仍在校园或刚刚走出校门。他们中的不少有过创业经历或正在奋斗期,让他们很有共鸣。对于“富二代”教育与中国教育,与会嘉宾也谈了自己的观点。
人生就像是调收音机
需要不断调整和尝试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小胡说,昨日的励志演讲、演奏会的现场,彼得·巴菲特有一段话最让他有感触——人生就像是调收音机,需要不断调整和尝试,允许失败,最终才知道什么是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
小胡这是有感而发,虽然才大二,但他已经实现了自己赚钱自己花,学费生活费都不向父母伸手,尽管父母经商收入不菲,但他更得意于自己目前的状态。
学会辨别噪音,听从自己的心灵之声
燕子一身职业装来到彼得·巴菲特励志演讲、演奏会的现场。她样子很精神,言行做派挺稳重,不像是个24岁的姑娘。
她去年毕业,如今已经是一家美容院的老板,她的父母希望她回到岳阳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考公务员,或是当个老师或护士都挺好,家里还能帮衬帮衬,可她却偏偏选择了在异乡自主创业。
“人生常常面临很多选择,有些选择是大家公认最平稳的,但不一定是我想要的。”燕子说,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像彼得·巴菲特说的那样,生活中有许多来自外界的噪音,有些噪音甚至来源于亲人朋友,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辨别,听从自己的心灵之声。